第27节
??朱允炆将慕容景儿扶了起来,看了看身后的方向,教坊司的人,黑压压地走了过来,只不过看那紧张的气氛,恐怕是在心忧不定的未来。 ??“朕不喜欢人间地狱。” ??朱允炆微笑着,松开慕容景儿,对徐辉祖说道:“安排人维持秩序,让所有人站好队,分为十列,队头排至礼部大门外。” ??徐辉祖答应一声,安排人手,去维持秩序。 ??教坊司女子不知发生了什么事,见有士兵,一些胆子小的,已经哭了起来,可过了一会,发现士兵并没有滋扰,只是站在那里,维持秩序,便也安心下来。 ??礼部尚书陈迪,左侍郎陈性善,侍郎黄观等一干人员,早已接到旨意,匆匆出门迎接。其他部门也听到了动静,出门打探,见皇上在,纷纷跪拜。 ??朱允炆指了指礼部大门口,说道:“在这里,摆上十张桌子,准备给教坊司人员从良落籍。对了,让户部的人也过来,一起把事办了。” ??“从良落籍?哦,皇上,只一个女子的话,不需要十张桌子吧。” ??陈迪看了一眼朱允炆身旁的慕容景儿,含笑道。 ??徐辉祖嘴角一颤,丫的,让你笑,等会你就哭吧。 ??朱允炆转过身,其他人纷纷侧身,陈迪等礼部官员,抬头看去,只见一列列女子缓缓而来,数量之多,貌似,不下几百。 ??队伍进入千步廊,徐徐而至,前面的人都到了礼部了,后面还没到尽头。 ??陈迪打了个哆嗦,苦笑着看着朱允炆。 ??朱允炆淡然一笑,说道:“诸位准备吧。刘长阁,传下话去,但凡教坊司女子,如无家可归,无亲可投,愿入宫廷者,皆入宫廷女户;若想归家者,皆入农户;若有手艺,可谋生者,入匠户……户籍所选,皆自行决定。” ??礼部官员有些发懵,这么多人,要写多少户籍? ??这不把人累死吗? ??双喜搬了一把椅子,朱允炆坐在了一旁,说道:“慕容景儿,从你开始吧。” ??慕容景儿深深看了一眼朱允炆,在朱允炆的鼓励之下,走向陈迪的桌子前,又回头看了一眼朱允炆,才说道:“慕容景儿,年龄十八,籍贯苏州府……入宫廷女户。” ??陈迪没办法,只好办公。 ??慕容景儿看着新的户籍,走到朱允炆面前,跪了下来,说道:“谢皇上天恩!” ??“谢皇上天恩!” ??教坊司女子,纷纷跪拜。 ??声音一重接着一重,从队伍最前面,传到看不见的队伍后面,无数人看着这一幕,有些动容。 ??马恩慧听闻宫外的动静之后,沉默了会,便带一群侍女出了宫,并安排太监、宫女,在宫门外架上锅炉,烧点热茶,命令针工局、巾帽局送一批御寒衣服至宫外。 ??秋夜虽不寒,但也微凉。 ??一些大人还好,上了年纪的、年龄尚小的,不耐寒。 ??皇上没有考虑到的,作为皇上的妻子,如何不考虑周全一些? ??马恩慧让内宫诸监腾出三百余房屋,将入宫廷女户的人暂且安排进去,至于入其他户籍的,暂且安排在教坊司,明日一早,发放遣散费,各自离去。 ??一时之间,南京城万民动容,“圣天子”、“圣后”之名,随着万民欢呼,走入民心。 ??洪武三十一年,八月十七日,朱允炆废教坊司,设文工局,由慕容景儿为掌印。 ??当日,总计遣散教坊司女乐四千二百一十六人,剩余两千六百人,编入文工团,负责舞蹈、曲艺、特技等各类表演,隶属内宫。 ??长安宫。 ??马恩慧坐在桌案旁,不断地冲着朱允炆翻白眼,侍女问中午想吃什么的时候,马恩慧便苦着脸说道:“还能吃什么,今儿便取一窝窝,勉强对付两口吧。” ??朱允炆郁闷,安排侍女一切如常,对马恩慧说道:“至于吗?” ??马恩慧哼了一声,说道:“皇上可真是不当家,不知柴米贵。那文工团足有二千六百人,两千六百张嘴呢。往年,宫女也不过八千余,一年花费便近三十万两银子。如今又多了如此多,这笔花销,该如何是好?” ??“这倒是个问题。”朱允炆皱眉,看着马恩慧,认真地说道:“要不,中午就吃窝窝?” ??“……” ??马恩慧无语。 ??第三十章 一条鞭法,农业税制改革的起点 ??钱,是一个巨大的问题。 ??当下的户部其实并不算太难,户部尚书黄子澄,右侍郎卓敬等人还相对轻松。无他,朱元璋打下的底子还是值得肯定的,起码朝廷当下并不缺钱粮。 ??想想也是,建文帝和朱棣打了四年仗,钱粮都跟得上,没道理自己搞点改革,就没钱了吧。 ??但光吃老底也不是个办法,只靠着朱元璋的制度运行下去,大明的国运依旧无法改变,施加给大明百姓的苦难,还是会出现。 ??这不是朱允炆希望看到的结果,所以,确定商人地位,改变朱元璋重农抑商的政策,大力发展工商业,将会成为朱允炆的必然选择。 ??然而,工商业的发展,一个前提便是物产丰富、人员流动自由。 ??按照朱元璋设置的军、农、匠三籍,子子孙孙都需要干这一行。 ??是农民,那一万年也是农民,是军户,就算你家死绝了,你也得找个人替你当兵,至于找的人是你侄子还是外甥,不重要。 ??户籍制度不改革,是无法推动商业改革的。 ??而户籍制度的改革,还涉及到了土地改革,土地税制。 ??一重重的问题,不是说给商人松绑,经济就能发展起来,市场就能繁荣,自己就能坐享税收。 ??“说到底,还是需要先解放劳动力啊。” ??不解放农民,底层问题就不断出现; ??不解放农民,城里就没有剩余劳动力; ??不解放农民,商业就没办法发展起来…… ??一环接一环的背后,便是土地的问题。 ??朱允炆将目光投向了土地税制问题。 ??明朝在农业税方面,主要是田赋。 ??田赋采取的是两税制,即每年农历八月征收夏季税,秋收之后的第二个月再征收秋粮税。 ??税率大致是总收成的百分之五至百分之十。 ??在明初,夏季税与秋粮税都用谷物缴付,即采取实物纳税的方式。收税时,大家车推肩扛的带着粮食去缴税,官府将收到的谷物,以各种方式解送南京。 ??朝廷拿着这些谷物,来支付皇亲国戚、文武百官的俸禄和士兵的粮饷。 ??发工资的时候,一品大员发几袋米,九品芝麻官领多少米,这都是有定额的,大家到时候拿着麻袋去领就行。 ??明代初期官员的俸禄,基本单位往往不是钱的单位“两”,而是粮食单位“石”。 ??当然,这种以粮食当工资的方式,也不是皇上抠门,而是就当时而言,谷物这东西是硬通货。 ??说白点,你扛着谷物上街买菜买豆腐,人家是会卖给你的。 ??在明代中后期,白银逐渐成为了硬通货,一些人可以不再缴纳谷物,而是折算为银两。 ??当然,这并没有形成统一制度,施行起来相当混杂。 ??除了田赋之外,还有丁赋、差役。 ??朱允炆想要改变这一切,就必须改变农业税的问题。 ??在大明初期,农业税占据中央财政的绝对大头,商业税基本上只能算零头,抹掉都不心疼的那种。 ??想要改变农业税制,可不是说两句话便可以做到的事。 ??怎么改变? ??后世交公粮了几十年,支撑着城市工商业发展,后来城市反补农村,时机成熟,便取消了农业税,已经没这个税种了。 ??朱允炆能取消农业税吗? ??敢取消吗? ??取消了之后整个大明的统治基础就丧失了,不灭亡才怪。 ??可采取怎么样的方法来松绑农户? ??朱允炆想起了大明最伟大的政治家与改革家张居正,这个大明最牛的首辅,改革中施行的“一条鞭法”在后世历史书中,有着相当高的评价。 ??而这个评价,拥有着一个鲜明的字眼: ??划时代! ??明代之后,清朝延续了一条鞭法,后来又发展为了摊丁入亩。 ??“召内阁大臣,户部尚书、侍郎。” ??朱允炆下定了决心,将“一条鞭法”提前一百八十三年,搬上历史舞台。 ??一条鞭法的核心,便是将各州县的田赋、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,合并征收银两,按亩折算缴纳。 ??当一条鞭法摆放在内阁与户部尚书黄子澄、右侍郎卓敬面前时,众人半天都没说话。 ??“皇上,如此制度,似有玄机,颇为奥妙,然而,臣不建议施行。” ??黄子澄思索许久,才谨慎地说道。 ??朱允炆也没想着让这些人一下子就接受,便问道:“说说你的看法。” ??黄子澄直言道:“其一,采取一条鞭法,未必可适用于全国。江南地土沃饶,物产丰厚,若以此折算,自是轻松。可江北之地,土瘠少产者众,以此折算,是否偏颇?其二,一旦施行一条鞭法无法供应财政,另增徭役赋税,是否有害于民?” ??“其三,以谷物折算为银子,自是省却不少麻烦,然而农民没有银子,只能在缴税之前,去找商人兑换,一旦银价被蓄意提高,银贵谷贱之下,民如何安生?” ??朱允炆看着黄子澄,没发现这个家伙对于搞经济还是有点见识的。 ??解缙摇了摇头,起身说道:“皇上,刚刚黄尚书所言句句有理,然而在臣看来,一条鞭法,利大于弊,应该施行。” ??朱允炆看向解缙,点头道:“说说吧。” ??解缙直言道:“一条鞭法,综田赋、徭役、杂征为一体,可避底层官员反复征收,多次盘削,有利于降低民户负重。我大明役银编审主要为里甲,里别之间民户负担畸轻畸重的问题十分突出,而采取此法,则可缓解该问题,对农田之业而言,是有好处的,这是其一。” ??“其二,以银币代替实物,可以规避每年各地解送京师的钱粮损耗。若朝廷需要粮食,只需以酬调民,地方解运便可,再无空劳农户之事。” ??“其三,一条鞭法施行,可以降低课税支出,官府拿出赋役清单,各户完成清单,一不需里长介入,二无粮长舞弊,三无公粮损耗。由此,臣认为,此法可取。” ??朱允炆赞赏地看了看解缙,将目光看向内阁大臣郁新,问道:“郁阁老可是老户部尚书,有什么见解,可以畅谈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