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 - 玄幻小说 - 大明:我重生成了朱允炆在线阅读 - 第243节

第243节

    ??“十年,再有十年,准能到盛世。”

    ??李晟笑道。

    ??李老三呸了一口唾沫,道:“你小子就知道胡说。”

    ??“父亲,这可不是孩儿的话,是国子监祭酒杨士奇的话。”

    ??李晟拉出了大人物。

    ??李老三白了一眼李晟,道:“祭酒咋啦,他说得话就能信了?让你跟我去筑路,你倒好,跑到国子监旁听去了,也不知道国子监把门的人是不是眼瞎,怎么就那么随便,放你进去了,你都偷听到了什么学问?”

    ??“父亲,那不叫偷听,是旁听,就隔着一扇窗户,至于学问……”李晟笑了起来,指了指钱庄,道:“父亲是不是没听说过如此钱庄?存钱名为储蓄,还给利息。”

    ??李老三点了点头,道:“头一回听说。”

    ??李晟想起听到的课,娓娓道:“这种钱庄可不是大明首创。战国时期《尉缭子·治本篇》记载,民无二事,则有储蓄。那时候百姓没有钱庄,储蓄的也不是钱,而是将稻谷存入储藏室。到了秦汉,货币统一,百姓钱多了,便开始有了存钱的习惯,于是便出现了扑满。”

    ??“扑满?那是什么?”

    ??李老三没听说过这个词。

    ??李晟解释道:“《西京杂记》中云,扑满者,以土为器,以蓄钱;具有入窍而无出窍,满则扑之。就是一类特殊的瓦罐,在存满钱之后,只有打碎了才能取出钱来。到了唐代,商人多了,交易多了,加上铜钱笨重,一贯钱足有六斤四两,这要买个十贯钱的东西,背着岂不累坏?”

    ??“于是,唐玄宗时期,便出现了柜坊,商人可以将钱存入到柜坊里面,柜坊收取一定租金。柜坊有了钱,也会放贷给商人。”

    ??李老三听不懂什么《尉缭子·治本篇》、《西京杂记》,但看着儿子神采奕奕,颇有学问的样子,便欣慰地听着,听到柜坊,便插了一句:“这柜坊就是钱庄吧?”

    ??李晟微微摇头,道:“父亲,柜坊是一类钱庄,只不过它与眼前的中央钱庄还是不同,柜坊是两头通吃,存钱要收费,借钱也要收费。与中央钱庄相似的,是北宋时出现的抵当所,抵挡所‘以官钱召人抵当出息’,这与中央钱庄储蓄给息一样的道理……”

    ??李老三点了点头,刚想说话,便听到刺耳的声音:

    ??“一个旁听生还有出息了,文绉绉的不嫌丢人?”李九挑着担子,晃悠晃悠地拨开人群,挤出一条路,对李晟道:“来猜猜,叔带了多少钱来?”

    ??李老三踢了李九一脚,道:“只允许你儿子整天登幽州台,不准我家孩子显摆?就你还多少钱,家里几块布我娃会不知道?”

    ??李晟将手抄在袖子里,躲在一旁,李九叔来了,就没自己说话的份了。

    ??看李九叔担着箱子来,不用说,必是铜钱。

    ??这就是人心啊。

    ??商人、官员拿着银两从钱庄里兑出铜钱,只有一些百姓,拿着微少的铜钱去兑出银两,这份初心,只是为了感恩。

    ??皇上给了孩子读书的机会,给了大家赚钱的机会,冬日里了,还专门给一些老弱人家免费安了新式炉子,购置了煤炭。

    ??这在史书中,也只有宋时繁华,京师百姓才有过如此待遇。可对于宋代的人,也只限于城内,城外冻死也没人管的。

    ??而自己生活的大明,朝廷没有嫌弃灾民,而是以工代赈,给了大家重新生活的机会。

    ??皇上几次微服私访,关心百姓疾苦,让来京师的灾民,不仅站住了,还能过上好日子,这不就是明君?

    ??眼下有人欺负皇上,虽然家里没多少铜钱,但也得拿出来支持皇上,这是态度与立场问题。

    ??李晟看了一眼李九叔扁担下面的两个箱子,似乎有很多钱,实际来算,大概也就十贯而已,这应该是他全家人所有的存余了。

    ??第一缕曙光破开了黑暗,撕出了黎明。

    ??通济门中央钱庄缓缓打开了大门,八个伙计各守一桌,其中七个伙计都是负责银铜钞兑换的,只有一个伙计负责盘算统计,核查手续,并发放腰牌,命其至后院交割银铜。

    ??伙计黄重提笔准备记录,没有抬头,直接问道:“有多少银,准备兑多少铜?”

    ??李老三一把将李晟拉至前面,李晟无奈地说道:“我们这里有十五贯铜钱,准备存入,兑换成银。”

    ??“好,十五贯银可兑换……啥?你们要存入铜钱?”

    ??黄重抬起头,惊讶地看着李晟,起身看了看其身后的木箱子,不由提醒道:“你可想清楚了?十五贯铜钱虽可兑二十一两余银两,但眼下铜贵银贱,铜荒之下,铜钱会越值钱……”

    ??第二百九十章 张辅要去广西(三更)

    ??武英殿。

    ??朱允炆正在办公,双喜走近禀告道:“皇上,安全局顾三审求见。”

    ??“回来的倒快,让他进来吧。”

    ??朱允炆批阅着奏折,吩咐道。

    ??顾三审走入大殿,行礼后,道:“臣有辱使命,请皇上降罪。”

    ??朱允炆将奏折放在一旁,抬头看着顾三审,平静地问道:“受伤了?”

    ??顾三审并没有惭愧,而是直接回道:“以伤换命,战场上惯用的手法。臣虽打败了郭栾,却一时大意,没有将他制服,致使他撞树昏迷,至今生死难料。”

    ??朱允炆走了出来,道:“郭栾能伤你,说明他本领不错,他想要自杀,你想拦也未必拦得住,这件事不怪你,说吧,他交代了什么?”

    ??“金陵!”

    ??顾三审咬牙道。

    ??朱允炆微微一愣,旋即道:“郭栾是说,幕后的人在京师?”

    ??顾三审重重点头,严肃地说道:“皇上,臣请命取消宫女、太监休假,加强宫禁、护卫盘查,调精兵把守京城城门,微服私访之事再不宜发生……”

    ??朱允炆见顾三审将事态说得如此严重,反而轻松一笑,道:“郭栾两个字,便要朕寝食难安不成?不需要如此风声鹤唳,若暗中的人有能力将手伸入宫中,呵呵,那就让他伸伸看,朕有安全局,有人心,若这还不足以护朕周全,如何防备不一样吗?”

    ??“可是皇上,万一有太监、宫女被挟持,被迫……”

    ??顾三审担忧道。

    ??朱允炆摆了摆手,说道:“放心吧,后宫之内的宫女太监,不是二十四衙门的宫女太监,他们若无法旨,鲜有出宫,又是家世清白人家,无需多虑。至于二十四衙门那边,安全局把好关便是。”

    ??顾三审叩头道:“为确保万一,臣请旨对入宫之人一律严加搜查、盘问,还请皇上恩准。”

    ??朱允炆看着顾三审,点了点头,道:“让女官配合行事。起身吧,你认为金陵之中谁有布局开封府,遥控千里的本领?”

    ??顾三审起身,面色凝重地说道:“在臣看来,目前并无一人有此本领,燕王虽是将才,嫌疑最大,然安全局对其监控最重,燕王并无异动。辽王、珉王与代王又弃了兵权,投身于商,虽有影响,但已没有了势力。”

    ??“其他王爷多是年龄小,又未曾就藩,绝无力量与心智布局开封府。至于朝堂内,尚没有如此人物。臣来路时思虑良久,始终没有头绪。”

    ??朱允炆沉思着。

    ??诚如顾三审所言,京师中的王爷要么是没了兵权,要么是年龄太小,还真找不出来一个既有兵权、又有财力的王爷。

    ??“会不会是郭栾故意误导?”

    ??朱允炆怀疑道。

    ??顾三审吃了一惊,拿不准地回道:“他说金陵二字时,极为真诚、不似作伪,之后便一心寻死,应不会虚假……”

    ??所谓人之将死,其言也善。

    ??朱允炆摇了摇头,道:“既然你认为郭栾的话可信,那就让安全局扩大下监控范围,将藩王世子、五军都督府主要官员纳入视野。”

    ??“遵旨。”

    ??顾三审领命。

    ??朱允炆看着离去的顾三审,背负双手,对双喜说道:“燕王躁动,朕降服了。周王谋逆,朕下令抓了,接下来还会有谁?是不是朕太软弱,所以才一个个想欺负朕?”

    ??双喜连忙跪地,不敢言。

    ??朱允炆低估了大明初期的政治复杂性,朱元璋的儿子就没几个好惹的,就历史中记载的,光是变态杀人狂就有四五个,还有几个阴谋家,阴损的很。

    ??原以为自己改变了历史,消除了朱棣这个大威胁,其他藩王就能老老实实了,可现在看来,阴谋这把火一旦燃烧起来,不多准备点水,是浇灭不了的。

    ??朱允炆刚坐下来,准备继续批复奏折,解缙便求见,呈报一份奏折,道:“皇上,前往安南的使臣杨渤回京了,这是他的奏报。”

    ??接过奏报,朱允炆快速扫过,道:“杨渤的奏报与安全局的奏报相悖。杨渤言说安南并无胡季犛篡位,只因陈氏国王病死,胡季犛作为陈氏外甥,被百姓拥立为国王,你认为可真?”

    ??解缙摇了摇头,肯定地说道:“杨勃的奏报是虚假的。安全局调查并未接触胡季犛,而是于安南内外暗处调查所得,而杨勃深入安南,为胡季犛厚待,所看到的听到的只是胡季犛安排的结果。”

    ??朱允炆低头看了看杨勃的奏报,道:“将这份奏报抄录一份,送给占城使臣,看看他的反应。”

    ??“那杨勃?”

    ??解缙问道。

    ??朱允炆看着解缙,道:“他只给了你奏报,却没有给你胡季犛的国书,自然是想要入殿奏报,既然如此,那就召他入殿吧。”

    ??解缙面色一变,连忙跪道:“是臣疏忽。”

    ??朱允炆摆了摆手,道:“坐一旁等吧。”

    ??杨勃尚未到,御用监少监王钺匆匆入殿,对朱允炆奏报道:“皇上,中央钱庄兑铜风潮猛过昨日,只一个上午,四处钱庄便兑出十八万铜币,再这样下去,钱庄的铜钱怕要见底了,主事提议加以约束,再关停两个钱庄……”

    ??朱允炆皱眉道:“不可再关停,继续兑换!”

    ??“皇上,再如此下去,怕支撑不到明日午时。”

    ??王钺担忧地说道。

    ??朱允炆拍案道:“继续兑换,铜荒铜荒,朕就不信解不了!解缙,稍后周知百官,下午开朝会。”

    ??解缙清楚朱允炆开朝会的目的,眼见朱允炆在气头上,也不敢违背,只好答应下来。

    ??杨勃至,跪拜后,拿出了胡季犛的国书,道:“胡氏深得民心,加之陈氏已无后人,故此为民所拥,成为安南国王,并无篡位谋朝之嫌。胡氏亲书朝廷,一为陈明事实,二为宗藩请封。”

    ??双喜接过国书,转交给朱允炆。

    ??朱允炆看过之后,不由暗暗感叹胡季犛是个人才,在演戏、撒谎方面,丝毫不弱于朱棣,历史书都记载了的,你丫的再演戏有啥用?

    ??谋朝篡位就是谋朝篡位……

    ??只不过,陈氏还没死绝,现在还不是拆穿胡季犛的时机,自然也不能处置杨勃。

    ??朱允炆欣慰地对杨勃道:“你出使辛劳,又查明了安南真相,是有功于朝廷的,且下去休息,朕不会忘记属于你的赏赐。”

    ??杨勃欣喜道:“君之命,臣万不敢懈怠。”

    ??解缙见杨勃走了,才疑惑地对朱允炆道:“皇上,杨勃虽带来了胡氏国书,然奏报明显是虚言,不处置已是格外开恩,如何能嘉奖赏赐?”

    ??朱允炆微微摇头,认真地说道:“虽说杨勃带来的消息不真,但大明需要这一份虚假的消息。这是我们暂时不卷入安南纷争的有力证据。”

    ??解缙恍然。

    ??朱允炆并不打算此时直接插手安南与占城之间的纷争,而是在等待更好的时机。

    ??“告诉占城使臣,安南已收到大明敕令,会安分守己。”

    ??朱允炆握着安南国书,说道。

    ??解缙重重点了点头,说道:“依安全局调查,占城实力尚在,即便安南大举进犯,也不至短时间内有覆国之危。而安南胡季犛篡位不久,也需要耗费精力整顿国内,巩固地方,短时间应无瑕南下。那我们便坐观其变,徐徐图之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