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 - 玄幻小说 - 大明:我重生成了朱允炆在线阅读 - 第485节

第485节

    ??凤阳城。

    ??一处高楼,寒风几许。

    ??岳四海手持望远镜,缓慢地扫视着城中的街道,想要找寻出白莲教徒的踪迹,刘长阁就躺在藤椅上,身上还盖着虎皮毯子,浑似已然入梦。

    ??杨山蹬蹬上了高楼,径直走向刘长阁,禀告了一句:“城中已布置妥当,只要白莲匪首来,定能封死在这城中。”

    ??刘长阁没有睁眼,只抬了抬手,示意自己知道了。

    ??杨山看了看一旁桌案上的望远镜,身上想要去拿,耳边却听到了刘长阁的声音:“这不是你可以碰的宝贝,去把孙岳请过来吧。”

    ??“小气。”

    ??杨山缩回手,转身下楼。

    ??岳四海放下望远镜,揉了揉酸涩的眼眶,问道:“这个时候不应该请李芳英,找孙岳是不是有些不合适?”

    ??刘长阁身子一动,枕着双臂,藤椅摇晃起来:“京师来的消息你也看了,曹国公府与古今有关系,虽然李增枝一口咬定是自己一人所为,与李景隆、李芳英无关。但很明显,李景隆是知情的,这就不容人猜想,李芳英会不会知情,会不会参与其中?”

    ??“再者,白莲匪首选择武会试开始之日作为集议的时间,以凤阳城为地点,显然是特意安排好的。时间不好说,但地点巧合的让人不由怀疑,他们为什么不选择其他地方,偏偏选择在中都,还是李芳英为留守的中都?”

    ??岳四海坐了下来,兀自拿起桌上的红枣:“凤阳安全局千户左周调查过,李芳英并没有问题,这几年间与京师几乎没有联系。”

    ??刘长阁冷笑一声,坐了起来,看着岳四海:“我不怀疑左周的能力与忠诚,但我怀疑李芳英,这个人隐藏在中都,低调地几乎让人忘记了他的存在。身为中都留守,又是国公之弟,是你,你能如此低调吗?”

    ??岳四海摇了摇头,自己是留守,大哥是国公,不说无法无天吧,但在凤阳这一亩三分地上,还是要跺跺脚,其他人都要害怕的。过于没存在感,真被朝廷遗忘了,那也就彻底没前途了……

    ??刘长阁摘起望远镜,走到栏杆处,看向城中:“据俘虏白莲教徒与杨幼文交代,白莲教没有改变计划,依旧打算在凤阳城召开集议,这一点让我难以想明白。”

    ??“佛母不可能不知道白莲沫儿被捕,安全局接二连三的动作,抓获多名白莲教匪首,这也告诉了他们,沫儿背叛了白莲教,在这种情况下,隐藏起来,才是最好的选择,可他们偏偏还要集议中都,这到底是为了什么?”

    ??岳四海无法回答这个问题,只好拿起另一个望远镜,继续观望,视野中,不过是生活百态,似是各自忙碌。

    ??“有情况。”

    ??岳四海突然喊道。

    ??刘长阁连忙走过来,顺着岳四海手指的方向,用望远镜望去,视野中出现了十几个人,三个独轮车,不断有人将东西放在车上,然后绑扎结实,一些人敲开了其他人家的门,不知道说了些什么,里面的人拿出了包裹交给门外的人。

    ??“这是不是白莲教?”

    ??岳四海有些警惕。

    ??刘长阁也拿不准,命人传左周。

    ??白莲教徒多是平民,打扮与生活方式,与平民无异,虽然这些人带着孩子,谁能保这些孩子不是白莲教徒故意带在身边,遮人耳目的?

    ??左周匆匆上了楼,待问明情况,又亲自拿着望远镜看了看,这才苦涩地将望远镜交给刘长阁,道:“他们不是白莲教,只是乞讨的百姓罢了。”

    ??“乞讨的百姓?”

    ??刘长阁惊讶不已,岳四海也有些狐疑,问:“你如何可以断定是百姓,他们又为何乞讨?”

    ??左周哀叹一声,解释道:“因为冬日了,他们要回江南了。”

    ??刘长阁、岳四海对视一眼。

    ??凤阳,朱元璋的老家,龙起之地,大明中都,听起来很牛,但实际上,很悲催。

    ??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,这里除了一座辉煌而烂尾的中都城之外,就找不出来辉煌的东西了。

    ??事情还需要从开国之后说起,朱元璋曾想迁都凤阳,以老家为一国之都。

    ??但迁都,必须有住所,朱元璋也不可能和老婆孩子住在小树林里。所以,无数匠人、民夫被调到凤阳,从事繁重的皇宫营造工程。

    ??但光有人造房子是不够的,凤阳经过元末战争,人口稀少,出个门走半个时辰,都未必能遇到活人。既然要当国都,自然不能如此磕碜。

    ??于是,朱元璋从江南富裕之地迁移了二十万人口,给他们上了凤阳户口,让他们成为了未来国都的第一批百姓。

    ??嗯,也是明代最后一批……

    ??后来的事就很清楚了,中都烂尾,工程修不下去了,中都也就那样了,好在朱五四老先生的坟是修好了,而且还很气派。

    ??老爹老娘得到了安寝,朱元璋又亲自写了碑文,一桩心事了了,至于那些烂尾楼,就不管了。匠人、民夫,各回各家,各找个妈。

    ??按理说,事情到了这里,也算是自由解放,一桩好事。

    ??可问题是,工程烂尾了,匠人回家了,民夫也走了,中都不建了,那二十万从江南移民过来的百姓,却不让走啊……

    ??没办法,人家匠人、民夫只是打工的,你们是本地人,怎么能走呢。不信看户籍,是不是凤阳府的人……

    ??这二十万百姓生活在凤阳,可就真的苦了,苦到什么程度,一句花鼓戏足以证明:“说凤阳,道凤阳,风样本是个好地方,自从出了个朱皇帝,十年倒有九年荒。”

    ??实事求是地讲,凤阳是不是好地方,和朱元璋当不当皇帝,还真没多少关系。因为老朱还没当皇帝之前,他全家就被饿死几口,你能说凤阳那时候是个好地方?

    ??将黑锅完全甩给老朱,这是不太地道的一件事。当然,这与民怨有关,好好地待在江南,你老朱要让我们移民,好吧,移民就移民,说好的给京都户口,结果呢,咱成了中都户口,这不是忽悠我们?

    ??再者,江南多好啊,土地肥沃,风调雨顺。可凤阳呢?土地贫瘠不说,还十分容易出现干旱或洪涝灾害,一年活了八个月,实在是没吃的了,你不让我们搬回江南去,但总允许我们开个条-子,出去要饭吧?

    ??趁着冬天没事干,要着饭到江南,找找还活着的老朋友,蹭几顿饱饭,然后上上坟,扫扫墓,来年二月三月再回凤阳,继续耕耘这几乎没什么产出的土地。

    ??后世凤阳流传的“泥巴房,泥巴床,泥巴锅里没有粮”搬到大明去,完全没有违和。

    ??左周待在凤阳已经有两年了,习惯了这种百姓“候鸟”式的情景,心酸又如何,同情又如何,解决不了问题的。

    ??“朝廷知不知道?”

    ??刘长阁凝眸问道。

    ??左周叹息:“凤阳的事,朝廷肯定知道,早在洪武年间,这些事就已经告知太祖,只不过……这些人自己找到了活路,朝廷也就没有管他们。”

    ??“乞讨,就是活路?”

    ??刘长阁声音有些冰冷。

    ??左周听出了刘长阁的不快,但还是点头。

    ??没错,乞讨就是活路,至少他们能活着到南京,然后活着回来。至少他们没有饿死,这就是他们的命。

    ??“朝廷知道,皇上未必知道。这件事,安全局或许可以奏报下。”

    ??岳四海看着那些百姓,成群结队,拖家带口,就这样走着,他们想要活下去,这没有错,错的是朝廷的不作为,是这一片土地!

    ??刘长阁认可岳四海的观点,朝廷知道,和皇上知道是两回事。凤阳府的事情已存在多年,这种事想必早就上奏了多少次而没有任何结果。

    ??一直没有结果的事,自然就没有人再关注,也不会再有人奏禀,哪怕是有人上奏了,也会被压下来,而不会给送上去。理由很正当:小事,就不需要给皇上看了。

    ??“这件事你来奏报吧。”

    ??刘长阁看向左周,左周连忙感谢,这是一次机会,一次在皇上前露脸的机会。

    ??孙岳来了。

    ??刘长阁与孙岳秘密商议应对白莲教的对策,询问城中布置。

    ??与此同时,凤阳南城洪武门外,走来一队粮商。

    ??佛母看着越来越近的城门,嘴角微微露出了笑意,对一旁的白莲天王孙天佑说道:“这座城中,想必已被人设置了天罗地网。”

    ??孙天佑推着粮车,甩了下头,汗水飞了出去:“天罗地网见多了,也没见佛母哪一次落进去过。”

    ??“这次不一样,古今传来消息,燕王、宁王得了重赏,而刘长阁并没有出现在京师,他与二王返京的消息已然确认,不在京师,能在哪里?”

    ??“你是说,刘长阁来了凤阳?”

    ??“呵,谁知道。不过他来的话,也是一件好事。”

    ??佛母收敛了笑意,经过城门口的盘查,缓缓走入城门洞,目光中带着深邃的冰冷。

    ??这一日,出城的百姓不少,入城的百姓也不少。不同的是,出去的多是乞讨的,进来的,多是能吃得饱饭的。

    ??这是一座围城,城门关了,都在里面。

    ??第五百七十五章 大明好男儿

    ??京师,兵部。

    ??铁铉看着桌案上的两本册子,不由有些头疼。

    ??第一本册子售价三两银子,内容简单粗糙,但也涉及到了武举人部分能力的评估,而且精准度相当厉害。

    ??第二本册子售价五两银子,内容翔实精细,不仅记录了武举人的力量大小,射箭精准,还附带了过往成绩。

    ??这就有点让兵部颜面无存了,所谓的过往成绩,自然是武举人童试、乡试时的表现,这些资料可是朝廷机密,文书封存,别说寻常书坊了,就是兵部之外的其他尚书、侍郎,想翻阅这些文书还得打个招呼。

    ??现在好了,朝廷机密,不仅流传民间,还被人拿来赚钱,这不是胡来吗?

    ??侍郎卢渊打了个哈欠,昨晚上被皇上训斥了很久,没睡好,至于这些册子,卢渊并不在意,反正兵部的人不会监守自盗,当盗贼的是那顾三审。

    ??“这样下去,御史弹劾兵部在所难免啊。”

    ??铁铉有些郁闷。

    ??卢渊抬袖子沾了沾眼角困出来的眼泪,有些疲倦地开口:“眼下都察院正在被整顿,有点动静就会上奏弹劾,以免再出现大的问题,出了这种事被弹劾很正常,而且我还听说了,已经有几个御史通了气,正在写奏折,估计这明天就会递上去。”

    ??明代的奏折,少的几百字,多的时候,上万字都是有可能的,一封奏折写个两三天,写累了串门拉个人,吆喝几声,散布散布消息,都是正常操作。

    ??当然,这样也有好处,总要给人家托关系走后门,说人情送礼物的时间嘛。

    ??铁铉很铁,不想走后门,也不在乎御史弹劾,这件事问题虽然出在兵部,但执行的人却是安全局,换句话说,是朱允炆拿走了文书,然后被安全局不知羞耻地拿去赚钱了……

    ??据说,唐氏书坊这几天赚的钱,没有一万两,也有八千两了,为此户部甚至还专门派了两个皂吏,躲在唐氏书坊的门帘子后面计算商税。

    ??“小教场准备如何了?”

    ??铁铉将两本册子丢到一旁,不再理会。

    ??卢渊回道:“已准备妥当。”

    ??铁铉满意地端起茶碗,吹了口热气:“此番武会试,由兵部、中军都督府主办,内阁大臣解缙、郁新监场,务必做到安全,让军士再检查一遍。”

    ??卢渊刚想去吩咐,刘儁手持文书走了进来,不等到近前,就开始喊了起来:“教场需要临时改变一下,燕王、宁王等八位藩王,都要去小教场观看武会试。”

    ??“他们去作甚?”

    ??铁铉更郁闷了,这群藩王待在京师,是不是闲着没事干啊。

    ??呃。

    ??还真的是,藩王在京师实在是太闲了,虽说朱允炆想打造一批矿业“国企”,但这还需要时间去筹备,不是说知道地点,带着锤子就可以上路了,加上山沟不好爬,又是冬日,这些藩王谁都不想大冬天钻山沟,准备开春之后再出京发财致富。

    ??闲着实在是没事干,整天在王府造人也不是个办法,又不能找一些狐朋狗友喝酒,以免被扣上结交朝臣的帽子,所以他们一直都很无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