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154节
??暴昭没意见。 ??这些年来大明发展很快,以至于出现了诸多新情况,而这些情况在律令之中并没有出现过,比如擅闯火车轨道被撞死,这种事虽然还没发生,但总要在律令之中明确一点,擅入轨道撞死不赔、不负责,朝廷还需追究其危害火车安全罪。 ??朱允炆安排妥当之后,对兵部古朴等人吩咐:“眼下四方战事已休,北方面临的威胁大幅减弱,兵部需要与五军都督府商议,一是要推动火器普及代替,二是进行卫所裁撤与合并,对于内地卫所,非是关键之地,可以适当改卫为所。” ??古朴听闻,看向一旁的梅殷。 ??梅殷没任何表示。 ??没了敌人,内部安稳,在这种情况下继续保持庞大的卫所显然是不合适的,何况新军之策普及之下,朝廷的压力也大,减少卫所军士数量是必然的趋势。 ??朱允炆削弱地方卫所数量与兵力,并非出于强化京军,强干弱枝的需要,而是因为火器的威力、军队转移与支援的能力大大提升,以前五千人能守一座城抗住三万敌军,现在三千人凭借着具备远程杀伤的火器,守住城池不失并非难事。 ??何况现在的边疆地区,已经找不到几万敌人了,适当减少军士数量,进行再一次裁兵,转为农户发展农桑,更符合当下的国情。 ??朱允炆将目光投向吏部尚书蹇义,严肃地说:“吏部,是重中之重。外敌已消,然内治任重道远。地方官吏贪污腐败,不作为之事依旧众多,尤其是商业繁荣之后,不少官员开始贪恋享受,沉醉于酒色之中!如此无法开盛世,吏部需从严治理!” ??蹇义正色道:“盛世当从吏治开始,臣等定尽全力,做好地方官吏考核。” ??朱允炆安排好六部事宜之后,起身道:“开盛世,斯民小康,是朕之心愿!诸爱卿能否留名青史,就看未来十年大明能达到哪个高度了!愿我们君臣一起,同心聚力,莫要为私利而相互攻讦,当为国之利,民之力而为之!” ??百官齐动,行礼山呼。 ??退朝之后,朱允炆回到武英殿,尚未喝一口茶,内侍便通报胡濙求见。 ??胡濙入殿行礼,看了看左右内侍。 ??朱允炆抬手,让内侍退下,然后对胡濙说:“有结果了?” ??胡濙肃然道:“皇上,关于武义部下陈八远的船只为何会出现在定远行省,臣带国子监航海院监生,并让参与过大航海的张琅、赵庙子等人参与其中,仔细分析之后,得出了三个假设。” ??朱允炆带胡濙进入偏殿,落下乾坤大舆图。 ??胡濙看着舆图,拿起竹节指着南美洲的位置:“当年武义随郑和船队远航却没有抵达南美洲,没有顺利会合,郑和等人猜测其可能遇难,而陈八远的出现,证明武义的船队很可能抵达了陆地。通过分析非洲前往南美洲的海路,从洋流走向上来看,只有两个方向。” ??“第一个方向,是从非洲西海岸一路向西,最后南下,抵达亚马逊河附近。第二个方向,那就是被其他洋流卷动去向北,抵达了北美州。水师都督府提供的诸多情报,郑和、骆冠英等人在南美洲长期停留,却没有等到武义船队,故此,目前最多的推测是武义的船队到了南美洲!” ??朱允炆微微皱眉:“什么原因会造成这个结果?” ??胡濙严肃地说:“可能是牵星板操作失误,也可能是司南、指南针出了问题,还有就是大宝船失去了动力,船舵坏了,风急浪高之下,军士力量根本无法控制航向,只能随波逐流。” ??朱允炆微微点头。 ??存在诸多可能,加上洋流确实有一股是朝向北美洲的。 ??“说说三个假设吧。” ??朱允炆背负双手,盯着舆图。 ??胡濙点头,然后说:“第一个假设比较夸大,航海院有监生认为,武义的大船队并没有抵达美洲之地,很可能在一出航时便出现了偏航,最后过早进入西风带,顶着西风错过了南美洲,在南极洲与南美洲之间进入了太平洋,然后在大海之中迷失,被洋流卷向北面,最终在这里,也就是皇上说的赤道洋流处,被送至了定远。” ??朱允炆微微摇头:“偏航也不应该偏航如此之多吧,错过南美洲直接进入西风带,这偏航的程度过于匪夷。” ??胡濙指向北美洲:“其他两个假设都是假定武义抵达了北美洲。一部分监生认为,武义成功登陆,并一路向西找寻高产农作物。但这个过程中折损很大,且收获不多,为了完成使命,武义选择了分散人员,继而导致一部分人员因为各种原因联系不到大部队,被留在了北美洲。” ??“武义的主力返回,重新进入大西洋,结果不幸出了事故,没有成功返回。而陈八远很可能是留在北美洲的军士,因为不具备力量二次穿越美洲抵达东海岸,不得不选择在美洲西海岸出海,最终出现在了定远行省。” ??朱允炆凝眸。 ??这个假设是合理的,无论是南美洲还是北美洲,现在都很危险,加上原始森林的存在,各种凶猛动物,少量的军士一旦脱离了主力,很可能无法再次返回。他们宁愿冒险下海,寻找机会,也不愿意穿越原始森林。 ??朱允炆看向胡濙:“第三种假设呢?” ??胡濙肃然:“皇上可还记得郭文星,他是国子监的监生,出身于钦天监,随武义大船队远航。此人是地圆说的极力支持者,若此人还活着,那他很可能会冒险,安排不止一次跨越太平洋朝着大明而来的远航!” ??「有事外出,今日少点,谅解下,惊雪谢过。」 ??第一千四百七十章 征北大军班师,帝王行礼 ??从洋流来看,能让陈八远出现在定远行省的只有两条。 ??一条是阿拉斯加暖流转千岛寒流,自东北向西南进入定远行省,一条是赤道暖流转太平洋暖流,自美洲西海岸至南洋,从南洋折向东北进入定远行省。 ??无论哪一条,几乎都指向一点:陈八远是从美洲西海岸下海出航的。 ??朱允炆不清楚武义船队到底经历过什么,是不是因为折损大,无力再次穿过原始森林自西海岸返航,还是因为地圆说,选择了另一条道路。 ??毕竟武义船队的人数十分有限,满打满算两千余人,如此少的军队进入原始森林是极危险的事,要知道郑和、骆冠英等人穿过亚马逊河返回时,折损了好几千军士,武义确实有可能因损失巨大无法原路返回,故而选择铤而走险,相信地圆说。 ??胡濙看着神色严肃的朱允炆,道:“皇上,张琅、赵庙子等人认为,倘若武义船队当真在践行地圆说,那他们很可能不止一次派过船只,陈八远出现在定远行省也可能不是个例。国子监推崇冗余,郑和大船队分开航行便是如此考虑。” ??冗余,便是多出一个或几个。 ??用后世的话来说是备份,双保险。 ??朱允炆看向胡濙,微微皱眉:“他们的意思是?” ??胡濙指向南洋、琉球、定远行省、库页岛等一线:“若当真不止一次航行,在这些地方应该可以找到更多的证据。” ??朱允炆看了看,如此广袤的区域确实不好下手,但这确实能佐证在美洲的武义部是否真的在进行地圆说之下的返航。 ??胡濙继续说:“眼下定远行省战事已接近尾声,用不了一个月,主力便会返回,全力准备再次出航之事。臣以为,可以宽留他们一个月,分遣水师沿海岸搜寻,并命东南、南部、南洋水师搜寻。” ??朱允炆思考了下,认可了这个方案:“那就让内阁拟旨吧,另外让郑和先一步回来,商议航线之事。” ??“航线?” ??胡濙惊讶地看向朱允炆,随后重重点头。 ??元月十四日,龙江码头。 ??朱允炆带文武百官亲至,迎接凯旋的征北大军,朱棣、徐辉祖、平安、袁岳、刘启夏等人走在横跨长江的浮桥之上,抵达了码头。 ??朱棣身着盔甲,威武上前,肃然行礼,喊道:“臣朱棣奉旨征讨鞑靼,不负皇上重托,破鞑靼于忽兰忽失温,俘虏大汗本雅失里与太师阿鲁台,现凯旋缴令!” ??朱允炆走上前,将朱棣搀扶起来,深深打量着朱棣,发现他的鬓角已有了些白发,不由感叹:“燕王叔征战连连,开边疆和平之基,为大明立不朽功业,太祖在天有灵定会欣慰。辛苦了,四叔!” ??朱棣心头一颤。 ??四叔? ??这些年来,朱允炆虽然也喊过自己四叔,可总没有这一次如此让自己触动。 ??以前的四叔,依旧舍不了君臣的痕迹。 ??可这一次,自己竟然没有感觉到君臣的疏离,只有亲情。他是大明皇帝,但在这一刻,这一瞬,他只是自己的侄子,自己是他的叔叔。 ??朱允炆深深看着朱棣,拍了拍朱棣的胳膊,然后看向徐辉祖、铁铉、平安、袁岳等人,点头示意:“多少豪言壮语都已无法形容你们立下的功业,那就让朕——代大明七千万子民,代大明皇家宗室!” ??徐辉祖、平安、袁岳等众人看到了朱允炆作揖行礼,连忙行礼。 ??大军见状,哗啦啦单膝下跪一片。 ??无人敢受帝王礼。 ??朱允炆起身,沉声道:“你们的军功与伟大,终究会留在史册之中!为了大明,为了万世之天平,你们用血肉之躯,开辟出了一条康庄大道,可以让大明百姓再不用担忧外敌入侵,边疆再无连日烽火!你们是当之无愧的好男儿!” ??被帝王肯定,被帝王称赞,武将、军士,莫不感动。 ??想想这一路征战,与鞑靼的决战并不是最艰难的,最辛苦的,真正的困难在于瀚海,那里行军才是真正的折磨,是濒临死亡的一次长途行军! ??如今,结束了。 ??回家了。 ??朱允炆见天气有些冷,而这些军士还穿着冰冷的铠甲,一个个脸上满是风霜,有些人的耳朵与双手都冻伤了,便大声喊道:“大明伟大的将士们,你们没赶上除夕的年夜饭,但赶上了上元节的元宵!朕与你们同在,大明与你们同在,共庆上元节,共赏铁树银花,共贺大明新时代!” ??“皇上万岁,大明万岁!” ??朱棣嘶哑着嗓音喊道。 ??全军雷动,山呼“皇上万岁,大明万岁”。 ??征北大军主力的班师,标志着北面战争的彻底结束。 ??这一年的上元节,满金陵燃放的烟花多不胜数,从上元节黄昏开始,一直到正月十六的黎明到来,整整一个夜晚,烟花就没有停过。 ??大街小巷,各种空旷之地,街道之上,金陵城门内外,秦淮河两岸,人家宅院之中,各类烟花不断腾空,不断炸响。 ??鞭炮声连绵不绝,焰火点缀夜空。 ??这是属于大明人的浪漫,既关风月,也关万物。 ??燕王府。 ??朱高炽看着父亲朱棣,而朱棣仰头看着腾空而起的焰火,身上还满是酒气。 ??这是从皇宫刚回来,喝多了,却没醉。 ??朱棣终开口:“炽儿,你看这焰火,美不美?” ??朱高炽看去,夜空中绽放的焰火如此绚丽,如此美丽,只不过,刹那之后,便消失不见。 ??朱棣背负双手:“父王就是这焰火,有过璀璨的时刻,只不过璀璨之后,也该陷入沉寂了。你弟弟还在安全局吗?” ??朱高炽叹了口气,点头道:“二弟他收养武士,意图谋反,这是事实。安全局迟迟没有给二弟定罪,想来是皇上没有发话,而是在等待父王回来再做处置。” ??朱棣颇是无奈地摇了摇头:“都说上梁不正下梁歪,当年父王起了不该起的心思,如今我这下梁摆正了,为何他这上梁迟迟就摆不正?若不是父王有些军功,就这个家,迟早会被他害死!” ??第一千四百七十一章 无主之地,四叔去不去 ??朱高煦不是第一次犯在安全局手里,他是个惯犯。 ??朱棣为了这个儿子也算是操碎了心,几次都是出面请罪,老脸都要丢尽了。但又不能不管,毕竟是自家儿子,傻儿子也不能丢了不是。 ??在上元节大庆之后,朱棣入宫求见。 ??武英殿。 ??朱棣行礼,言辞恳切地请罪:“皇上,臣家教不严,疏于看管,以致于高阳郡王犯下大错。所谓子不教、父之过。臣愿代替高阳郡王接受一切惩罚,哪怕是砍头,臣也绝不会有一句怨言。” ??朱允炆看着将了自己一军的朱棣,现在他是消灭鞑靼的功臣,声望很高,军功很大,这个时候不管是出于什么缘由都不可能杀他。 ??就像是当年的蓝玉胡闹乱折腾,甚至是犯下了诸多不能宽恕的错,老朱当时也没收拾他,而是过了五年动的手。 ??大将为国征战立下赫赫战功,回来就被皇帝弄死了,这武将军士谁不寒心?这种举动对整个军队的伤害太大。 ??朱棣明明知道自己不可能杀他,反而还故意如此一说。 ??朱允炆从桌案上抽出一份文书,起身走向朱棣,扶起之后,递过文书:“四叔,朕与高阳郡王也算是兄弟,自不愿意看到他出事。只不过——他所作所为令朕很是为难。” ??朱棣展开文书,看了几行就已是心惊胆战。 ??从安全局的调查来看,朱高炽不仅早期与阴兵有着紧密关系,在朱桂、朱允熥的造反逼宫过程中,更是担任起了外围“首领”,甚至支持杀掉朱允炆,拥护“古今”登基,而后借助“征北大军”,也就是自己的手,“为建文复仇,平定叛乱”继而登基。 ??到那时,朱棣是皇帝,朱高煦将因为发挥了关键作用而被“立为太子”,成为皇位的继承人。